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总说逼死强迫症,但你真的懂它吗?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来啊,一起逼死强迫症”凹凸不平的路面、乱糟糟的房间、书架上某一本倒下的书……如何?大概有人看完或许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很快就会抛之脑后;而有的人则是头皮发麻

01

“来啊,一起逼死强迫症”

凹凸不平的路面、乱糟糟的房间、书架上某一本倒下的书……

如何?

大概有人看完或许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很快就会抛之脑后;

而有的人则是头皮发麻、咬牙切齿,在一段时间内对此“念念不忘”,后者一般就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强迫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调侃“逼死强迫症”,嘻嘻哈哈地当个笑话。

但其实,强迫症是一种高度致残的心理疾病,被称为“心理癌症”,真实的情况比你想象的可怕多了。

02

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强迫症?

强迫症,被称为“心理癌症”,与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并称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四大精神障碍”

其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严重者会长期失眠,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主要临床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指没有现实意义或没必要的想法,比如忍不住要从1开始数数等;

强迫行为:指明知一些事情不合理,却不得不做,因为不做就会寝食难安,比如总想洗手、总觉得家里很脏要打扫等等。

有研究表示,全球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终身患病率达2%~3%。

在中国,强迫症患病率约为1.63%,也就是说,全国大概有上千万的强迫症患者。

许多天天把强迫症挂在嘴边的人,或许并不是真正的强迫症患者。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强迫症?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以下四类表现:

1、担心类

出门前必看天气预报,确定天气;

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电器等有可能造成损失的事物是否已经关闭;

2、仪式类

走路时盯着地面,不踩砖缝,或者只按照直线走;

食物一定要摆得整齐、有条理,否则没胃口;

所有物品必须严格分类放置,整整齐齐;

做事习惯强迫自己计数;

3、过度洁癖类

怕脏,不能忍受一点点的污垢,

经常打扫卫生,反复洗手;

4、完美类

不能忍受有瑕疵的东西;

做饭严格按照食谱配料比例;

写文章、发信息逐字逐句反复斟酌,直至没有差错;

……

如果以上事例,你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三个,而且对工作生活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那么,你只是有点强迫症状。

而如果这些问题“中标”越多,并且长期出现,每天要持续一个小时以上,明显地对你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强迫症离你很近了,必要时请寻求正规心理医生的援助

03

强迫症的自救方式

我有个朋友,她就是疑似强迫症患者,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那种。

她极度爱干净,几乎每天都要给工作台打扫,什么东西到手,第一时间都是拿随身携带的湿纸巾整个抹一遍,并且无法接受东西乱放。

有次,她一个小领导捧着冰可乐路过时,不小心崴了脚,碰到她的桌子,桌上一些物件被弄歪了,还溅上了一些可乐。

小领导立即就给她道歉了,但她第一反应就是一句骂人的话,甩了个冷脸色,推开椅子,跑去卫生间拿抹布,当时气氛十分尴尬。

因为这点小毛病,她跟办公室的人关系处得都不太好,最后还是没在该公司做长久,不到一年就自行辞职了。

强迫症对于生活的影响看似不大,实则更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伤人伤己。

但是,不用太担心,强迫症还是有办法可治的。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宣泄法

有专家认为,善于排遣负面情绪的人,身心比不会排遣的人要健康。

最简单常见的宣泄方式,无非是大喊大叫、破坏东西等。

例如,当你感到长时间的不爽时,就会郁闷焦躁,表现出来就是爱发脾气,很容易机会跟家人争吵、乱摔东西,这其实是一种宣泄内心情绪的方式,只是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因此,当你感到不快时,

可以尝试对着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出来,或者去唱卡拉OK;

又或者准备好一些无用的纸张,在产生破坏欲望时用来撕几下,将情绪宣泄出去。

2、顺其自然法

强迫行为,一般来自我们的潜意识“不负重荷”。

有时我们在察觉到坏情绪之后,会强行将这种“坏东西”压制住,但是这种压制,终会有爆发的一天,到时强迫症状被激发。

所以,我们可以试试不加压制,顺其自然的方式。

例如,有的人很紧张,门关好了没有,总想开关几次确认,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同时,因为担忧自己的行为异于常人会被别人取笑,往往会选择控制自己,不去确定。

而顺其自然,就是你想开门关门确认,那就去吧,随便多少次都行,直到你彻底舒服了。

其实,不少强迫症身上,都有追求过度完美的倾向。

因此,有的人察觉这一点后,内心会感觉不舒服,他们不想承认和接纳自己有“病”,因为有“强迫症”的自己,就不完美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弹簧,这是一种越是压制,它就跳得越高的物品。

其实,人也一样。

所以,想要对抗强迫症,先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吧。

……

作者:凰兮,一个爱听故事的撰稿人。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为什么有的人恋爱不断失败,婚姻一直不幸?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