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婚礼现场,新娘突然跪求悔婚,并拒还30万彩礼:闹剧背后竟是场悲剧…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上了热搜。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婚礼现场,本该新郎新娘甜蜜的时刻,新娘却当着众多宾客的面下跪磕头要求悔婚。“我有病”。“我对不起你们,你给你儿子找个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上了热搜。

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婚礼现场,本该新郎新娘甜蜜的时刻,新娘却当着众多宾客的面下跪磕头要求悔婚。

“我有病”。

“我对不起你们,你给你儿子找个好的吧”。

面对此景,惊讶之下男方一家无奈同意。

只是没想到,女方家人却以新娘“根本没病”,拒退30多万的彩礼钱。

看完这个新闻,可能很多人以为这是男方被无良女方骗婚,讹了钱。

但了解完背后的真相,会发现不仅仅如此。

01

“我不是自愿结婚的”

记者来到男方家里,刚装修完的婚房很崭新,墙面上的一个钉子孔,那里原本挂着新婚夫妇的婚纱照。

新郎的母亲卢女士对记者说,他们拍这么多张婚纱照,女生全程没一个笑脸,当时都把摄影师气坏了,纳闷说:“咋有结婚不笑的。”

两人从订婚到举办婚礼足足间隔半年时间,卢女士也很不解,既然不想结婚当时为什么不说?

而后来陆陆续续才从新娘口中得知:

她的婚姻不是自愿的,而是被父亲强逼的。

父亲脾气不好,非得要她嫁人,在家她和妈妈基本都没有说话的权利。所以一直拖到婚礼当天,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反抗。

婚姻不了了之,卢女士想那彩礼钱总该还回来吧。

但是事后,女方父亲却以女儿“压根没病”,不把30万彩礼钱还给人家。

于是卢女士只好向法院提出诉讼。

现已被强制执行退还。

一场婚姻以闹剧的形式告终。

但也有着悲剧的色彩。父母的专横强制差点为此搭上女儿一生的幸福。

的确在现实很多时候,强行包办的婚姻,注定很难善终。

只是,生活中仍有很多父母“乐此不疲”在做着这样的事。

各种安排相亲、催婚、逼婚。

各种刻薄的话语,“这么大还嫁不出去”、“丢人”、“小心没人要”....

之前就有一个27岁女子因为父母的逼婚,而从17楼一跃而下。

生前只留下一句话:“你们安排冥婚吧,我再也不会反抗了。”

让人心疼。

02

用自己的观念替孩子安排人生,不是爱,是伤害

没有人愿意按照别人的决定和意志去过生活,哪怕只是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更遑论关乎要嫁/娶什么样的人。

只是有些时候,父母却习惯性事事为孩子做主,却忘了要和孩子沟通,问问孩子的意见。

背后的根源在于:父母认为自己生养了孩子,他就该和我是一体的。

但这是个误区。

这个误区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让父母们用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替孩子安排人生。

就像明明孩子说了,我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想考公务员。

但他们会觉得:公务员是铁饭碗,有保障,你要去考。

明明孩子说了,我想一个人,暂时不想结婚。

但他们会觉得:年龄到了,别人都结婚生娃,你不结婚哪能行。

在自我的框架里,往往就忽视了——

1、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和世界。

2、时代在更迭,父母的想法观念或许再也不适用于他们。

正如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过: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

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汉、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

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过去在集体主义文化成长下的父母一辈,他们所寻求的,就是一种集体认同感。

他们害怕和身边的人不同。

于是为了这种认同感,他们可能会在家人的安排下,和没有见过几面的对象匆匆走入一段婚姻,能够牺牲自己一生。

但回到今天,离婚率骤升,结婚率、生育率骤降的当下,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了。

03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愿结婚?

之前看过一些访谈:

演员春夏曾说,“这辈子我都没想过要结婚。我们家族的所有女性都离过婚,我没有看见过婚姻幸福的模样。

还记得,脱口秀演员思文也有类似的经验。

她曾自曝家里的人基本都离过婚,姥姥离过两次,小姨离过一次、妈妈离了五次。

她说:身边真没几个婚姻幸福的,我一直觉得婚姻不幸才是常态。

在访谈下,我看到了许多读者共鸣的声音。

其实真的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敢。

就像一个读者的故事。

她的父母婚姻关系一直很差。

在她童年记忆里,充斥的几乎是父母的争执、矛盾、还有母亲的哭泣声。后来父亲出轨了,母亲更是歇斯底里。

她看多了父母婚姻的撕扯,于是更怕自己重蹈覆辙。后来长大即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不敢轻易去触碰爱情。“我真的怕了,怕和父母一样”。

这是恐惧婚姻的其中一部分人。

还有一部分人,她们有了独立的能力,能够自给自足,而不用在把婚姻、伴侣当成人生的依附。

正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看,在满足了人类低层次的需求后,便会向更高一层的需求迈进。

那个层次便是与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获得爱与归属的需求。

所以不再为吃喝住行忧愁的她们,在婚姻关系里更多考虑的是:

我们是否能够共同的成长;

我们是否能够都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我们如何共同养育孩子,而不是一方当甩手掌柜。

在他们看来,结婚不是为了将就,而是为了真切感受幸福和滋养。

能遇到合适的,锦绣添花也很好,但如果一双脚强行塞进不合适的鞋子里,磨得鲜血淋漓,那么便不妨再等等。

04

人生并无标准答案

武志红老师有句话:

一个生命,必须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展开,按照他的感觉做选择,对也罢错也罢,成败得失也罢,都是在锤炼他自己。

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被尊重的权利,而不是被强行规划,我想这样的人生才是多彩绚烂的。

因此,在文章最后,想分享一个视频。

短短4分钟的视频,曾带给我很深刻的感触。

在视频的前部分,有一名校长向同学们描述了一段很教科书般的人生。

18岁完成高中学业、19岁上大学、22岁毕业后开始踏入社会,走入职场;然后结婚、买房,十年之后,你的人生就会安定下来...

就像是一个人按照一条不偏不倚的轨道在前行着,哪个站停下来,就意味着,该要做什么事情了。

但在视频的后半段,有一个人举手打断了那名校长的发言,他说,我认为你说的话错了。

有的人,21岁毕业,27岁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没上过大学,却在18岁找到热爱的事,

有的人,在16岁就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在26岁时改变了想法,

他想说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25岁能拿到文凭是一种成功;30岁没结婚,但过得开心也是一种成功;

其实人生并无标准答案。

关键在于,你自己能够自主地去定义,并愿意为此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自我意志才能得以充足发挥,而不是被强行碾压,最终失去自我价值和意义感。

因此父母们,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吧。

孩子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了你来到这个世界。

  “看见”孩子的需求,“走入”孩子的世界。真正的爱,它需要通过双方平等的倾听、沟通、理解来传递。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连载:心理学家没说破的真相: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第一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