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你越害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好友KK,又在感慨自己是不是霉运附体。这个月,已经超过5次,看她发布类似的朋友圈。似乎每个星期都至少发生一次“倒霉事”——“每次只要

01

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

看到好友KK,又在感慨自己是不是霉运附体

这个月,已经超过5次,看她发布类似的朋友圈。

似乎每个星期都至少发生一次“倒霉事”——

“每次只要忘记带伞,就一定会下雨!”;

“排队买东西时,总是另一队更快”;

“平时从没有迟到,今天领导早到公司,我就刚好迟到”;

……

看到kk发的朋友圈,底下有很多共同的朋友,都表示有同样的遭遇。

“这难道是所谓的玄学”?

其实,我也有相似的经历。

后来,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有个很著名的“墨菲定律”,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02

在心理学上,墨菲定律又称“倒霉定律”

指的是,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错了房间钥匙。

这个心理效应,来源于美国空军基地的以为工程师爱德华·墨菲。

有一次,他和上司对火箭进行减速超重实验。实验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

安装的方法有两种。

结果竟然有人把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后来,墨菲总结了这件事情的教训。

提出了一个定律——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就是墨菲定律。

那为什么会出现墨菲定律呢?

从心理学上研究,有两个因素值得反思。

1、侥幸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和朋友约好了出门时间,以为时间很充足,先玩玩手机放松下。

结果,时间差不多了,打算出门就发现钥匙找不到,出了门刚好公车从你眼前开过,只能等下一趟。

好不容易记在公车,下了车,不知道约定的餐厅怎么走,用了导航在附近绕了几圈也没有找到。最后,就真的迟到了。

其实,这不是什么“倒霉”。

而是对一件事情心怀侥幸心理,没有做足功课。

2、自证预言

另外一个,是心理学经常发生的“自证预言”。

也就是心理暗示。

我们把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情,归咎为“运气不好”。

但其实,并不是概率问题。

这背后隐藏着,你忽略的必然性。

当你过分担忧一件事情产生糟糕结果的时候,消极的态度正好影响着你的判断,于是担心的事情,就真的变成事实了。

所以说,当“我怎么这么倒霉”这句话说多了,真的很容易就变得倒霉。

03

在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他找了几位同学。

然后告诉他们说:我一会说出几个城市的名字,你们听完之后看看哪个最印象深刻,但不会说广州,你们头脑里不要想广州。

等老师说完上海、南京、成都、西宁、兰州……等一系列城市之后。

接着问那几个同学,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城市是什么?

结果,很多同学都说……广州。

这个游戏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正如我们老师说的:有时候,你越刻意的不想发生什么,这件事越会发生。

这就是墨菲定律,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放到婚姻相处,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是一样。

为什么你总是和另一半强调,不要乱扔袜子太脏了,吃完夜宵顺便洗碗不要太懒。

但他们还是每次,袜子乱扔,脏碗不洗?

为什么你总是拼命和孩子说“不能这样”。

但他们还是转身即忘,重复犯错呢?

其实,当你反复的强调一些不好的事情。

在听者心里,好的做法,他们可能都忘记了。

反而是不好的习惯印象深刻。深入潜意识,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行为。

04

你身边有没有“墨菲定律”的怪象?

如果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也许你可以省视一下,你有没有因为“心存侥幸”或者“自证预言”,导致重复犯错。

如果是发生在亲近的人身上,

也许你可以觉察一下,是不是你的负面语言正在给他们无形催眠?

当然,知道了墨菲定律这个心理效应的强大。

我们可不要只停留在,反思负面影响。

还可以多多利用这个效应,给我们创造正面积极的效果。

多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

让“心想”,真的变成“事成”!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的心理学内容,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欢迎关注我们。

共勉。

……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那些心理健康的人,从不会藏起自己的攻击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