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孩子总被情绪牵着走?4招认识情绪,教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前段时间,在家庭群里听说了一件事。大哥家里的二孩,今年刚4岁,平时总爱闹,一不小心碰到哪个点,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有天,他难得安静下来,用彩色笔在纸上乱

01

前段时间,在家庭群里听说了一件事。

大哥家里的二孩,今年刚4岁,平时总爱闹,一不小心碰到哪个点,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

有天,他难得安静下来,用彩色笔在纸上乱涂鸦,因为被哥哥嘲笑了一句:“好丑啊”,于是一个肉乎乎的拳头打在哥哥身上,又开始哭闹起来。

这孩子就地一坐,挥着手蹬着脚,彩色笔被他胡乱地扔了一地,大嫂哄了好久都没用。每次一凑上去,就要把人“锤走”。

所以,大哥和嫂子都对这个“情绪化”的孩子很是头疼。

其实,像小侄子这样常常爆发情绪的孩子,大概许多家长都曾遇到过。

有心理学调查显示,2~5岁的孩子,心理脆弱且不稳定。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爆发情绪,即便是父母也无法准确预测。

面对“情绪化”的孩子,有些家长硬着头皮教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但也有些家长干脆不管,任由孩子自己闹情绪,反正“闹累了就懂得停下来”。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教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还是进行“冷处理”即可?

02

其实,我们真的很有必要教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因为当孩子有了情绪以后,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是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容易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前面提到的小侄子,就是这一种。

而第二种,则是孩子拼命地压制情绪,什么都不说,最后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负面影响。

关于这一点,说一个曾经看过的案例。

有个男孩,是父母口中的“乖孩子”。

他在家长眼中特别懂事,基本上不用父母操心。但同时,无论这孩子碰到什么事情,也不会和父母提起,再糟糕的事情和情绪,全都憋在心里。

久而久之,他变得内向、沉闷,越来越不喜欢说话,最后发现,竟得了抑郁症。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种生命力,供我们发展自己的人生,去学习、去交往……

这份生命力不是无穷无尽的,它是会被损耗的。

因此,当一个人不断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意味着其生命力正在严重地内耗,这个人也就不能用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交往、调整自己……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不去教导孩子管理好情绪,最后只会让孩子的身心,无法健康成长。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呢?

03

有心理学家认为,识别情绪,给情绪打上准确的标记,正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的巴瑞特教授,曾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一个“情绪粒度”的概念。

简单地说,即是一种区分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

情绪粒度被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感受,即对情绪的体验是否丰富、细致;

二是表述,能否准确地描述出这份情绪。

一个高情绪粒度的人,往往能够更系统、更精细地应对情绪,也更不容易在压力下崩溃、最伤害自己。

与之相反,一个低情绪粒度的人,他难以真正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也就无法妥善地处理它们。

一般来说,他们只能选择粗暴地将情绪压抑、隔离。

却不知道,那些未被处理的情绪,就在自己内心慢慢积累、发酵,最后爆发出来,伤人伤己。

所以,我们要教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一名高情绪粒度的人。

识别情绪,就是其中的关键。

怎么做?

识别情绪的第一步,是帮助孩子扩展情绪词汇。

如:生气、厌恶、害怕、开心、悲伤、惊讶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明明有很多情绪,让你说却说不出口。

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去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们很多时候“治不好”孩子,源于我们不了解他的情绪,也就无法对症下药。

识别情绪的第二步,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情绪感受所对应的身体反应。

就如我们指着自己的脸或者图片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嘴巴”……

平时在看动画片或电视剧时,可以对着某个场景,跟孩子解释:

“这个小姐姐在哭,是因为丢了钱包,太伤心了”

“电视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现在非常害怕”

……

识别情绪的第三步,当孩子闹情绪了,帮助孩子分辨,他现在正在发生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被作业难住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郁闷”

当孩子摔疼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伤心”

当孩子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委屈”等等。

识别情绪的第四步,记录下孩子的每一个情绪。

拿一张纸,折成两边,让孩子把最强烈的情绪写在左边,较弱的写在右边。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情绪信息库”,当情绪来临,便可立即分辨出当下是什么情绪,哪种更为强烈。

04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喜欢在家里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在家里他能被倾听和理解。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最不希望就是被“劝阻”,而是被“理解”。

所以,家长该做的,是了解孩子的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而不是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把他们推出去、冷处理,或者说一些如“你再这样我们就不要你了”这类威胁他们的话。

这些话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更加崩溃。

据心理学调查发现,成人到30岁后,才能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面对它、处理它。

因此,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给予充足的耐心和包容。

当下一次孩子闹起情绪时,家长们不该一味地责备、呵斥,去压抑他的情绪。而是想办法帮助他把情绪表达出来,这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些实用心理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欢迎关注我们,学院君会持续分享一些干货,与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学,运用心理学。

……

作者:凰兮,一个爱听故事的撰稿人。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多少“同情疲劳”,正在被误解成冷酷无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