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你看不到的真相,其实最致命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小孩说自己不想学习,他想做李佳琦。  “读书到最后,都不如李佳琦赚的钱多,为什么不直接学李佳琦”,小孩是这样认为的。家长为此很苦恼

01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小孩说自己不想学习,他想做李佳琦。

  “读书到最后,都不如李佳琦赚的钱多,为什么不直接学李佳琦”,小孩是这样认为的。

家长为此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劝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常身边会有一些大人说: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出来还不是一样打工,赚的钱都不如做生意多。谁家的某某,就读到小学毕业,现在不一样也是大老板。

那个时候,我也曾相信读书和不读书,未来都差不多。

甚至总以为那些人很早出来打工,能练就做生意的好头脑,更快成功。

但长大后才发现,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

有一两个人确实是早早辍学,并取得成功。

但只有极少数人幸运的例子,并不能用来做榜样。

那些早早辍学的大多数,正在经受着没有文化的苦。

他们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以至于长大后无法靠知识谋生做些比较轻松的工作。

为什么有些长辈,会有这样的错觉,给了小一辈错误的指示呢?

直到我接触了心理学,才发现这背后的真相。

是因为,幸存者偏差。

02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

指的是,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信息,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也被称为“沉默的数据”等。

这个概念,出自二战时期。

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但是统计学家沃德力却认为:

第一,机翼弹痕严重,但飞机还是能返航,可见机翼的安全性能高。

第二,机尾虽然弹痕少,但不代表安全。很多被击中机尾的飞机,根本没有机会安全返回,而是直接坠毁了。

所以那些看上去弹痕少的机尾部位,才是最该防护的。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也和我们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很相似,我们往往看到最明显的现象,却忽略最致命的细节。

为什么我们总是知道很多道理,学习很多名人经验,但还是无法成功?

这也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

因为,成功是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成功是少数人的幸运。

相反失败的经验,值得我们反思检讨。

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你所看见的,其实只是你想看见的。

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幸存者偏差”,并被这种认知偏差所欺骗呢?

这不得不说,我们大脑系统对信息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大脑会自动选择更直观浅显就能得到的“信息”。

我们的思维模式过于理想化,就像是数学中的交集关系:若A相交于B,B相交于C,那么A一定相交于C。

我们考虑的,都是那些重叠的部分。

而忽略了,ABC不重叠部分的信息。

而这些被帅选掉的信息,往往才是事情的真相。

03

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记者在火车站,对“今年的火车票是否容易买到”进行了采访,大家纷纷表示买到了。

记者在新闻的最后,说出这样的结论:“今年虽然火车票难买,但是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大家都买到了火车票,现在正满怀希望地赶回家乡,过个团圆年!”

网友就开玩笑说,当时看着并没有什么问题。

现在才意识到:如果没有买到票,怎么可能去火车站等呢。

所以,“火车票虽然难买,但大家都买到了”这个结论,就是基于幸存者偏差得出的,是直接忽略掉那些没有买到车票,没有现身于火车站的人。

“幸存者偏差”现象对我们的误导,并不少见。

比如,生活中,很多人认为:邻居家的孩子,都比自家好。

这是很多家长存在的“幸存者偏差”误区。

1、大部分父母更容易记得,别人家的孩子做得好的一方面。而不太关心和在意,别人家的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2、其实被你记住的别人家的好孩子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你可能只看到了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完整的信息。

人性的真相,就是我们都喜欢把更乐意看到的“随机结果”,当成结论去传播。

因此,才会出现幸存者偏差的现象。

所以一个人接触什么样的群体,接受到的信息对TA影响也很大。

04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过:

“如果你把成功归为一组并寻找使它们相似的东西,那么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运气。”

我们要警惕,在对事物认知了解的过程中,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为此,学院君有三条建议——

首先,把权威的意见当成参考意见,而不能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

  其次,比起成功经验,更要了解一些“失败经历”。从失败中反思,改进。

最后,判断一件事情,多思考那些“沉默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唯有如此,能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认知的陷阱。

学习心理学,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提升觉察力。

这个能力,帮助我们更全面的去看待事件和行为,背后更多的东西。

从思维陷阱里抽离出来,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果你愿意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学院君。

我们将持续为你分享,更多的心理学干货。

……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你以为的一见钟情,不过是遇上另一个性别的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