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真正让你痛苦的,是受害者心态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最近后台有粉丝留言,倾诉了他在感情中的迷茫。追了很多年的女友,终于答应在一起了。没想到刚开始两个月,没有想象中的甜蜜,只有“委屈”。“我几乎每天都变着法的哄

01

最近后台有粉丝留言,倾诉了他在感情中的迷茫。

追了很多年的女友,终于答应在一起了。

没想到刚开始两个月,没有想象中的甜蜜,只有“委屈”。

“我几乎每天都变着法的哄她开心”

“但我最近工作上遇到难题,她也是简单的问几句,没有认真关心我”。

“我感觉付出这么多,只是换来这些,好委屈。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这段感情”。

……

看完这个粉丝的留言。

虽然对他的处境,有一点的同情。

但转念就发现,这是单方面的意见,在没听出另一方说法的情况下,我们不好对他们的感情做出判断。

不过,故事听起来像极了很多亲密关系中会出现的状况:完全把关系的矛盾,推责给对方。

我们满怀期待的去打开爱情的潘多拉魔盒,却没想到弹起了一个“搞怪的玩偶”,有的人会因此吓了一跳,更有的人会失落,这个玩偶不是自己期待中的那么美好。

于是失落感出现了。

心里就出现一个声音:“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还是没能让我们的关系变好”。

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已经尽力了,不好都是怪你。

你要改变,你要努力,才能维持我们的关系。

但关系产生矛盾,过错真的都怪对方吗?我们总是这样去理解问题,真的会对解决矛盾起作用吗?

这让人想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受害者心态。

有一项研究:人群中80%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容易影响到一个人对事情的认知和判断,做出不当的选择。

02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

这种把所有的过错责任,都推卸给别人,以获取些“关注”、“爱护”的行为,明显是不太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

通常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最可怜,饱受外界恶意的攻击。

但学过心理学就会明白,

这种逃避“改变”的受害者思维,其实是内在自我的匮乏与人生掌控能力的丧失。

那么,为什么会有“受害者心态”的出现呢?

任何一种心态的存在,总是会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尝试过因此受益,所以有的人会习惯的用“受害者心态”去解释问题。

就好像我们经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当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用“哭声”来表达自己“受饿”。父母就会给到TA安抚,也会给TA食物。

他们就习惯用这种方式,会收获父母的“关注”好“补偿”。

当他们从“受害者模式”中受益多了,长大后就延伸成为一种习惯。把自己营造成“受害对象”,以寻找对方在情感上的“关注”和“补偿”。

说到底,就是渴望获得别人的情感,又不愿意自己为“风险和矛盾”负责。

但把矛盾转移到别人身上,始终只是一个自我欺骗的“假象”。

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

当你把喜怒哀乐都依附他人的时候,对方容易想逃离,害怕和你继续维持关系。

03

受害者心态,在我们的身边很常见。

职场中,

认为自己没有加薪升职,是因为公司有太多潜规则。

“我都在公司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同事不合作,我能有什么办法?”

事实上,是自己止步不前,拖了团队后退。或者在团队中没有主动沟通,沟通不清楚。

恋爱中,

认为自己已经付出足够多了,所有的问题,都是对方的错。

“每次吵架,男朋友都不哄我,我感觉他不爱我了”。

“女朋友总是要干涉我的圈子,稍微和女性朋友走得近,她就发脾气”。

事实上,可能自己敏感无理取闹,或者缺乏边界感。

家庭生活中,

抱怨自己运气不好,瞎了眼,入错家门。

老公不上进没钱,觉得孩子不懂事,吐槽婆婆不如妈……

事实上,可能老公顾家体贴,孩子玩闹只是吸引妈妈注意,婆婆刀子嘴豆腐心……

事件的真相,可能是多面性的。

但怀着“受害者心态”的人,始终只是看到负面,猜测对自己不利的。

因为这样对所谓“糟糕的局面”无需负责,让TA尝到好处。

所以他为了让自己免于责难,会把问题推给别人。

但更可怕的是,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信念:单靠我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还要依赖于别人。

于是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受害者”的身份去看待问题,他很容易就陷入这样的状况中:不负责、不行动,让很多机会白白流失。

04

受害者心态,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扮委屈”和“抱怨”。

诸如::

“你之前不是说爱我一辈子的吗,怎么现在就说受不了”

“你说过对我好的,怎么道个歉都不愿意”

……

是不是听着很让人很无奈?

很多善良的人,总是不愿意去伤害他们,听到这样的话就心软,所以这也是“受害者心态”的人屡屡受益的原因。

生活中,受害者心态的人身边往往会有一个“善良的人”。

但再善良的人,也很难持续的忍受被“责怪”,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内耗。最终会因为厌倦,而选择离开。

当然,受害者心态,就像是一个保护壳,能暂时对你起到细微的保护作用。

但要明确,这样也会让你固步自封。

如果你想觉察自己行为背后更多的心理学真相,学会真正的为自己负责,欢迎关注我们。

学院君将会持续为你分享更多的心理干货,共勉~

……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不明所以的痛,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