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反而越忙越穷?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忙够1万个小时,我就能成为专家了”上周末,和几个朋友约好了在网上玩狼人杀。结果到了约定时间,有一个人还没来,于是大家伙就去催她。后来,她足足迟了将近一小时

01

“忙够1万个小时,我就能成为专家了”

上周末,和几个朋友约好了在网上玩狼人杀。

结果到了约定时间,有一个人还没来,于是大家伙就去催她。

后来,她足足迟了将近一小时才上线,而且,就说了句“我有事你们玩吧”,就急匆匆地下线了。

之后,我们去问这个朋友,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她说,自己这是太忙了,每天都在加班,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了。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放别人鸽子了,几乎每次的都是同样的理由——太忙了,没时间。

其实曾有人劝过她换一份工作,因为现在这份工,不仅事多繁琐,而且都是重复性的事情,工资偏低,又不能使人成长。

但是,她认为现在找新工作太难了,不敢去赌。更重要的是,她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只要她做的时间长了,总会成为“专家”,到时自然就能涨工资。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认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以我们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标准来计算,要成为某个领域“大师”,差不多要五年的时间。

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的努力总有开花结果的一日。

只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大家应该有发现,富士康时不时就会出现工人自杀的新闻。

为什么?

因为压力太大了!

如果说,工作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某领域的大师,那么富士康就有一大批“大师”。

在富士康,如果处于订单旺季,工人每个月至少要加班100多个小时,也就是除了8小时的标准外,每天至少要加班4个小时,甚至有人天天加班。

他们勤勤恳恳,把自己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比许多人都更快达到1万小时

那么,他们成为“大师”了吗?

没有。

“一万小时定律”在他们身上没有作用,相反,他们越勤奋,越是把自己的人生,困死在一条狭窄而且前路被堵死的道上。

无论如何努力,都只是在死胡同打转,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

02

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却没有价值?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

他围绕着花盆,把一堆毛毛虫首尾相接摆成一个圈,并在不远处放一些树叶,留给它们吃。

只是,被摆弄过的毛毛虫,一直都绕着花盆转圈。

法布尔以为,毛毛虫很快就会厌烦这种不断重复转圈的行为,结果直至饿死,这些毛毛虫都没有放弃这种无意义的举动。

实验证明,如果一味地习惯于固守以前的本能、经验等,不作出任何改变,那么悲剧迟早会发生。

毛毛虫是这样,人亦如此。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总会有人习惯于埋头苦干,不断地重复着原有的经验,只想着自己“干了多少”,从未想过思考到底有没有新的出路。

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许多人看似努力1万个小时,实际上只做了1个小时的活,剩下的9999个小时,都只是在重复最初那1个小时。

03

你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只是“你以为”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学钢琴的孩子,每天都自觉练好几个小时,十分刻苦,但是每次测试都不及格。

老师感到疑惑,就问他:“你平时有没有练习?怎么练的?”

这孩子说:“我每天都有按照谱子练习啊!”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像这个孩子那样,按部就班地重复工作、刷题……但最后也没有成为领导,没有成为学霸。

换句话说,以相同的方式,重复去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相反,还有可能导致我们停滞不前,乃至能力下降。

那到底怎么做,才能走出这样的窘境呢?

正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所言:“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有些时候,我们盲目地相信着“一万小时定律”,无视现实地安慰自己以后一定能成功,却不愿意睁开眼觉察自己真正的情况,这才是我们没有成长的根本原因。

真正困锁住我们人生的,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被自己的信念给限制住了

04

跳出思维的“圈套”

上海市浦江电表厂曾有这么一名工人。

在众多工人,大多重复着自己的工作,一有空闲时间,就用来抽烟、打牌的时候,他却选择看书,自学英语。

有人笑他没事找事,电表工人需要用上英语吗?

他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习。

某天,厂里发了一叠英文材料,谁也不懂,只有他一个人看得懂。

大家都很惊讶,不过惊讶过后,该干嘛还是干嘛,因为那人即便看懂了英文材料,也没有升职。

但是没多久,有个机关单位缺翻译,碰巧听说过他的事情,就把他借走了。

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厂里,却是一路成为了外交部部长。

  这便是曾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的经历。

如果他当初听了其他人的话,跟他们一样,被种下“读英语书无用”的限制性信念,选择和其他人一起打牌,那么恐怕就只能“泯然众人”。

人生就是这样,一念之差,一切都不一样了。

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先生通过23年的心理工作发现,很多人的问题,都源于自身思维模式中了某种“病毒”。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果,是由他的行为所创造;而这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思维所主导。

换言之,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自己的人生结果。

如果我们无条件地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一味地以此为借口,躲在一个舒适圈中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不肯挪窝。

或许有个别天赋异禀之人能够脱颖而出,但普通人更可能是就此沉沦。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不要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忙碌之中,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无效的重复上。

重复过去的行为,只能得到过去的结果。

只有当我们换个思路,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跳出原有的框架,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改变。

共勉。

……

作者:凰兮,一个爱听故事的撰稿人。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什么异性恋同性恋,你就是个颜性恋”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