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如何让孩子,不反感你的说教?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前段时间,小升初的成绩放榜。表姐家的小侄子聪聪考了重点中学。家人聚一起聊到这事,本来是很高兴的事情,但却闹得不太愉快。起因是,表嫂就借着这个机会,教育了自家

01

前段时间,小升初的成绩放榜。

表姐家的小侄子聪聪考了重点中学。

家人聚一起聊到这事,本来是很高兴的事情,但却闹得不太愉快。

起因是,表嫂就借着这个机会,教育了自家孩子小凯——

“你跟聪聪哥学着点,整天就只知道看电视。”

没想到,小凯不服气的说:“我也是班级第一名啊,看会电视怎么了。”

表嫂一时语塞,就回应说:聪聪哥就是不爱看电视,才考上重点学校的啊。

观点不合,母子俩争执了一会。

结果,小凯就摔门而出,留下表嫂在那边骂骂咧咧——

“这没良心的孩子”

“我整天好吃的伺候,劝你读书也是为你好啊”

“你看那么多电视,都近视了,小小年纪戴眼镜多难看”

……

在场的其他家人,都很尴尬。

且不说这个“不看电视,才考上重点中学”的逻辑,根本不通。

当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贬低他,说他养羊不如别的孩子,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而表嫂这边,也感到委屈。

作为父母一片好意,苦口婆心,却没有换来孩子的理解,而是叛逆。

更糟糕的是,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还有可能让孩子没有及时改正,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教育孩子,又能让TA不反感的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三明治效应”。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沟通技巧。

02

在心理学中,我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叫做三明治效应。

正如一层面包夹着一层食物的三明治,运用“三明治效应”去沟通,也是每个层次都采取不同的措施:赞扬-批评-赞扬。

第一层:多运用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让谈话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

中间层:指出问题。当愉快的谈话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开始“指出错误”,表达不同的看法,并且提出建议。

第三层:最后,提出希望,多鼓励和支持对方做出改变,表示信任对方和愿意提供帮助,使对方感受到力量。

举个例子:

当父母看到孩子只顾着看电视,不想写作业的时候。

可以和孩子说——

第一层:宝宝,你在看什么电视,看你笑得这么开心,好像很有趣,能和妈妈讲讲吗,我也想了解呢。

  第二层:不过明天要上学了,你作业写完了吗,没有写完,是不是到时候老师会批评呢?还有,落下功课,到时还会赶不上同学们的进度。考试的时候就难过啦。

第三层:我觉得宝宝这么聪明,如果只是因为没有提前做一些习题了解知识点,而导致考试落后,那多可惜啊。要不我们先写完作业,留下几集电视剧。到时候我们轻轻松松的,一起看好不好。只会学习和只会玩都不行,我们宝宝要要做到学业娱乐两不误,那才优秀呢。

‘赞扬-批评-鼓励’的沟通方式,不仅不会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提高他们对意见的采纳度,和做出改变的信心。

03

为什么说运用“三明治效应”去沟通,这样做是比较有效的呢?

从心理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降低心理防御程度

很明显,一开始就说批评的话,很容易遭遇对方的抵触。

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被表扬。

当你去表示肯定和欣赏对方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拉近距离,收获对方的好感。

所以,把先肯定对方作为开场白,很有必要。

能让对方,对你接下来的观点不会提前抵触,能尽可能的保持中正的聆听。

二、避免陷入“批评怪圈”,把改进当成沟通的最终目的

很多人,指出问题的本意,是希望对方能改正。

但是往往,一批评就停不下来,变成“指责”,也会让对方心理很受打击。

三明治效应的沟通策略,提醒我们——

沟通的目的,是希望对方能改进,而不是批判和指责。

过度的批判,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你的好意,反而更加让人因为你“教训人的口吻”而反感。

在最后一层,以鼓励和信任结尾,更是有助于别人重拾信心,积极面对。

三、给被批评者留面子

如果只是一味的批判,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尊心受挫。

这个时候,很容易引起双方的情绪争执,而忘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给对方留面子,会让对方心里好受一点,感受到你的善意,而考虑你的建议。

不过,即使运用“三明治效应”,有以上几个好处。

但也用警惕在沟通的时候注意措辞。

强硬的态度,过分偏激的彻底否定,是万万不能的。

学会掌握批评的方法与技巧,才能收获尊重与真诚。

04

批判、教育,无论如何,都会让别人感到心里不舒服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减少这种沟通中存在的不和谐状态。

要知道,心里舒服了,事情就通了。

学习心理学的好处,就在于提升你的情商,懂得运用人性的特点,做出最优的选择,想出最合理的办法。

如果你想学习心理学,了解更多的技巧和干货,欢迎关注我们。

学院君将继续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心理小知识~

……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神准”的星座算命背后,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