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焦点效应,你中招了吗?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前段时间,午睡后突然看到手机上有几十条微信消息。一打开看,都是朋友小纯发的。原来,有一个同事H在办公室里,突然提到小纯上次做错的一件小事。小纯觉得在场那么多

01

前段时间,午睡后突然看到手机上有几十条微信消息。

一打开看,都是朋友小纯发的。

原来,有一个同事H在办公室里,突然提到小纯上次做错的一件小事。小纯觉得在场那么多人,很尴尬。

于是躲到洗手间里,磨蹭了很久,也不敢出来。

因为她无法和H共存一个办公室,“就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浑身难受”。

所以,她来“求助”我,该怎么做。

这种心情,我能理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

到了公司,同事提醒你衣服上有个小“污点”,你想起来可能是吃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弄脏的,很尴尬。于是接下来几天,都不敢正眼面对这个同事,甚至尽量避免和人相处,被人观察。

但事实上,大家真的都会一直盯着你的“污点”吗?

这种过度估计外界对我们的关注,在心理学上称为“焦点效应”。

02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

表现为,高估外界对我们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

这个效应,来自于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做的一个实验。

他先找来5名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不同图案的T恤,然后走进教室

在这之前,他们先对穿T恤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这些学生认为,至少会有50%以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

结果,采访了其他的同学得出的结论,却和预料中的有很大的差异。

大约只有23%的人注意到他哪件有着特别图案的T恤。

基洛维奇博士把这个实验的结果,总结为“焦点效应”。也就是说,我们总以为别人会留意我们身上的某个“特点”,其实别人的目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一直集中在我们的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人会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夸大了与自己相关事情的“重要性”,造成认知偏差。

另外,心理学家同样认为,这有可能也存在“透明度错觉”

我们很容易误以为,我们的尴尬还有其他的情绪,都写在脸上。

别人可以很直观的看穿,一目了然。

所以自己才会对产生这个“焦点”,更加在意,过分关注。

03

焦点效应,对于我们的影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很多我们称之为“强迫症”的现象。

某一天约了朋友,精心打扮一番,出了门却发现,前阵子新买的帽子没有戴上。

虽然人已经到了车库,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完美。

“今天的装扮,要戴上帽子才好看。不戴帽子,哪里对得起我化了这么久的妆呢?”

眼看着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但还是纠结着,到底要不要回去拿。

最后,一句“我真是强迫症一犯,就控制不住自己啊”,就回家拿了帽子。

了解心理学就会明白,这些都是“焦点效应”在作祟。让我们误以为,少了帽子,别人就会盯着我们妆容上少了这个“点缀”,觉得不够好。

同样的,哪怕你忘了刷牙忘了洗脸,出门倒个垃圾,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太糟糕,太丑了”,外面的人都在盯着你,嘲笑你。

但别人真的会发现,并很在意吗?

很多时候,你认为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你最亲近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答案。

那我们如何克服“焦点效应”,对我们产生的消极影响呢?

学院君的建议是——

首先内心要明确一点,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中一样,时刻“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其次,接纳自己的情绪。在遇到因“焦点效应”产生的焦虑、恐慌、无助等情绪时,告诉自己这是很正常的,大多数人都是会这样的。而这种情绪,是“非真实情况的反映”,被我们夸大了后果。

最后,换个焦点。试着转移注意力在其他的地方,或者用呼吸调节,或者专注的做其他的事情。

04

焦点效应,虽然会让我们对于某个事情,过度关注,而产生诸如缺乏信心、恐慌等消极影响。

但是,焦点效应如果能了解透彻,也能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

当你明白,自己的某些情绪是受焦点效应的困扰。

你可以尝试做更多的心理暗示和焦点调整。可以先假装自己充满信心,这同样会放大“信心”这个焦点,让自己慢慢的就变得自信。

有人说,学习心理学有什么用?就是为了看穿别人吗?

其实不是的,了解心理学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自己。

少走一些弯路,让绊脚石转变成为踏脚石。

如果你也对实用心理学感兴趣,欢迎关注学院君,我们会持续输出更多的心理干货和技巧,与你一起探讨如何运用,从而让生活更加美好。

……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你看不到的真相,其实最致命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