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我好像曾经认识你”,这句话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是初次看到某个人,却仿佛相识已久,像是曾经见过。或是明明刚认识,但却因为几句对话,或者TA穿了一件和你同样的衣服,就很快聊得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是初次看到某个人,却仿佛相识已久,像是曾经见过。

或是明明刚认识,但却因为几句对话,或者TA穿了一件和你同样的衣服,就很快聊得很投缘。

……

前段时间,朋友说她在图书馆遇到了一个人,都看中了一本书。没想到了聊了几句,十分投缘。

没想到两人同样的年纪,一个成长在祖国的东南,一个成长在祖国的西北,却在上海某个图书馆遇见,还刚好喜欢同一本书。

她和我说:缘分真是奇妙啊,我们只是认识了几天,却熟悉得就好像已经见了面,相识许多年。只能说是命中注定了。

我能明白这种,刚认识却有的莫名熟悉感。

也很好奇,这个世界真的有所谓的“命中注定”吗?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移情

很神奇的,我们容易因为以往说不出的某种经验,就对某些有特定的感觉——

看到上司就很害怕,因为小时候有个严厉的老师。

因为喜欢朋友,所以觉得她的家人朋友也都是善良友好的。

看到关于猫的各种玩具,就想到可爱。

有人和你一样喜欢看某本书,你会觉得对方和你是同一类人。

……

其实很多‘一见如故’、“缘分”、“命中注定”……都是移情的表现。

是因为有一股力量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未被我们察觉。

02

在心理学中,移情指的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在这里,学院君想讲两个故事,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其一:

丈夫在办公室被领导批评,回到家里就对着妻子撒气。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的内心也火了,就对着孩子发脾气。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就是丈夫把对领导的怒气,转移到妻子身上。

妻子把对丈夫的愤怒,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移情的转移路径就是A→B。

其二:

有个单亲女孩,在她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妈妈带着长大。

从小到大,她找男朋友,都是比自己大20岁左右的,她觉得“大叔”有安全感。

因为年龄的差异观念的不合,最后都分手了。但她还是执念找“大叔”,一共经历了三段类型的感情。最后还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大叔”类男人。

而后的婚姻生活,也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个女孩找大叔,是为了弥补父爱的缺失。

也就是,她通过移情,找到B来代替A在她心中的位置。用这样的方法,来修复A已经不在的“伤痛”,来获取本来能从A那里得到爱。

也就是说,移情有时候是为了满足我们某些心理需求。

因为移情的情况出现,就会有爱屋及乌的现象。

也会有总是找相同类型的“爱人”,哪怕不断被伤害也奋不顾身的现象。

所以,不管是上面说的“一见如故”、“命中注定”,还是“缘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人感情的产生,不是只因为我们的“互动”。

而是因为我们的过往经验,我们的潜意识对另外一个个体,找到了有相似的部分,导致我们将源于过去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03

其实,移情作用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很多人没有发现。

而且移情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有着强大的力量。

有时候你的理智觉得不该这样,但是也难以抵挡这种感觉。

比如,妻子不喜欢吃苦瓜,买菜从来没有买过苦瓜,结婚几年她都不知道原来丈夫很喜欢吃苦瓜。

因为成绩不好被班主任批评过,结果有的孩子和所有的老师都相处得不好,认为老师都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

有的人会莫名其妙的反感抵触另外一个人,虽然知道不是TA的错。

……

并且,移情还会触发生理反应。

比如有的人因为小时候被关在小黑暗,长大后有可能患上“幽闭恐惧症”。

当然,移情如果利用得好,也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比如,因为对妻子的感情深厚,也爱屋及乌喜欢妻子的一家人。

作为望子成龙的老师,也将心比心的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不知道学了“移情”的概念,你有没有觉察到身边有什么移情现象呢?

04

不得不说,移情是潜意识一个聪明的工具。

让我们无意识的将以往的经验,转移到当下的境况中,是试图想更好的处理这个熟悉的情境。

用替代的方式,再次经历或者改变以往的经验结果,来修复曾经的不愉快。

所有,利用好移情,可以帮助到我们。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很神秘,但其实心理学离我们很近。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些实用心理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欢迎关注我们,学院君会持续分享一些干货,与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学,运用心理学~

……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如何通过“马太效应”,激活孩子的潜在天赋?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