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几天,遇到了一个事。在某电商平台上,同时看中了一条裙子和一套饰品,价格都差不多。因为对自己的花费有所计划,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一样,于是陷入了纠结,到底该先买...
2025-11-05
01
最近,公司有个同事换了双新的高跟鞋。
午饭时聊天提起,她眉飞色舞地介绍起这双鞋子是什么牌子、款式设计有多好、穿起来有多舒服好看……然后“不着痕迹”地透露,这双鞋花了她1千多块钱。
有人觉得贵,认为两百左右的鞋子就够了。
但同事买贵的理由也很充足:“贵的质量会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对于某种商品,比如说鞋子、衣服、化妆品等等。它们价格有高有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选择,但总有人更愿意选贵的。
看上去好像很荒唐,不符合我们以为的“规律”,即越贵越少人买,便宜才多人买。
但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现实就是那么荒唐。
比如说,大家没喝过至少也该都听过的茅台酒,它很贵,但同样有大批人趋之若鹜。
因为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并不是真的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比如炫耀。
由此也诞生出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某些商品的售价定得越高,反而越受消费者青睐。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应”,反映出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02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对富人阶层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后,写了一本名为《有闲阶级论》的书。
其中提到一个点:有钱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炫耀那份优越,往往会购买价格高昂的商品。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勺子,大概是10~20美分;而一个银质的手工勺子,却能卖到10~20美元,价格整整高了十倍。
如果单纯地从功能算,银质勺子和普通勺子没什么区别。然而,银质勺子销量却非常好。
凡勃伦认为,银质勺子之所以贵那么多还能卖出去,是因为具有艺术价值,满足了消费者对艺术感的追求,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这就是大多数人们都拥有的“炫耀性消费心理”。
凡勃伦效应的炫耀性消费,其实是感性消费的一种。
这种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与享受,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
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事情。
一个普通的杯子,在路边的杂货店,大约不用10块钱;而如果放在大商场、放在知名品牌的柜台,可能100块都有人愿意买。
因为这既满足了购买该物的需求,还满足虚荣心理。即高昂的价格,从侧面“证明”了一个人买得起奢侈品,身份和地位好像瞬间得到提高。
简单地说,贵不是关键,炫耀才是。
在经济越发达、消费者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凡勃伦效应就越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提高市场份额的营销策略。
03
所以,了解凡勃伦效应之后,在做产品设计、策划的时候,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如何利用好这种心理现象。
比方说,除了功能、质量等硬指标,还能给产品添加什么,赋予产品更高的“炫耀值”,以达到提高价格和销量的目的。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策划产品时,可先给产品定下一个高价,然后再去寻找可以夯实这个价格的理论依据。”
换句话说,就是对1块钱的东西,进行深加工或过度包装,往往就能卖出十倍、二十倍的价格,让一件普通的产品,变成奢侈品。
这种观念,其实就是对凡勃伦效应的有效利用。
就好像我们相对熟悉的各种网红店。
以煎饼为例,以前路边移动小摊贩,一个煎饼顶多卖5元。
而如果你租下一家小店,将其打扮得特别网红化,然后在材料上标注是来源生产地,又或者赋予“养生餐”、“减肥餐”等噱头。
这个煎饼最后就能卖出20元、30元,乃至50元。
而这样的标价,也很可能会被接受。
当然,产品不是一味地定价高就能吸引顾客。
网上看过这么一个例子。
2002年有一款新车叫“辉腾”,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顶级豪华轿车,配置的发动机高级且罕见,价格自然十分高昂。
只是,这款车销量却不尽人意,最后不得不停产。
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辉腾”在外观上,与一款价格远远低于它的汽车相似,容易被错认。
消费者无法接受,自己花了100多万,却被认为是买了辆十几二十万的车的心理落差。
所以说,不是贵的产品,就一定会符合凡勃伦效应,有消费者愿意埋单。
凡勃伦效应是产品在价格高昂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炫耀的价值。
因为,购买这类产品的人,大多都是为了炫耀,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04
最后,正如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就像是莫泊桑的著作《项链》,这就是一个为了一时的炫耀,而浪费了十年去偿还的悲剧。
许多人追求名牌服饰、高档电子产品、名贵化妆品……是因为他们要用这些“高价值”的事物武装自己,希望能够通过它们得到他人的高度关注,弥补心理上的空缺。
却不知“身价”不是光靠物质就能提高的,想要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内在。
“不买最适合的,只买最贵的”,很多时候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消费观念。
如果是作为单纯的消费者而言,我还是建议大家放下盲目的攀比和炫耀,理性消费。
如果你想要多了解一些实用心理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欢迎关注我们,学院君会持续分享一些干货,与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学,运用心理学。
……
作者:凰兮,一个爱听故事的撰稿人。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9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01前几天,遇到了一个事。在某电商平台上,同时看中了一条裙子和一套饰品,价格都差不多。因为对自己的花费有所计划,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一样,于是陷入了纠结,到底该先买...
2025-11-05
01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好友KK,又在感慨自己是不是霉运附体。这个月,已经超过5次,看她发布类似的朋友圈。似乎每个星期都至少发生一次“倒霉事”——“每次只要...
2025-11-05
01你是否正压抑着自己?最近,听表姐说起一件事。她的大女儿小琪今年8岁,很乖、很听话;小儿子小杰5岁,十分调皮捣蛋。她一直希望儿子能够省心一点,因此无论是玩游戏...
2025-11-05
01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是初次看到某个人,却仿佛相识已久,像是曾经见过。或是明明刚认识,但却因为几句对话,或者TA穿了一件和你同样的衣服,就很快聊得...
2025-11-05
01这段时间,很多小朋友都在家上网课。刚好表姐也还没正式复工,就担起了辅导小侄子作业的“重任”。但是,只是过了几天,她就有点扛不住了。“这孩子实在太难教了”。今...
2025-11-05
01上个月,宁波有一名银行客户经理跳楼自杀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相爱多年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幼子,悲痛欲绝。这名客户经理是厦门大学本硕连读的高材生,在宁波银行工作...
2025-11-05
01前段时间,在家庭群里听说了一件事。大哥家里的二孩,今年刚4岁,平时总爱闹,一不小心碰到哪个点,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有天,他难得安静下来,用彩色笔在纸上乱...
2025-11-05
01如果你的朋友,找你转发一条“治病众筹”的信息到朋友圈。你会帮忙吗?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不就顺手的事情吗,自然是帮。但是,前几天高中同学找到小青,说是闺蜜的...
2025-11-05
01前阵子,看到让人唏嘘的新闻。浙江萧山一25岁的男子,报警说自己杀了自己,并且说话时表现得异常冷静。没想到,警方赶到之后,问出了他爆假警的原因,竟然是妈妈催他...
2025-11-05
01前不久,听说了一件事情。闺蜜老家有个读高二的表妹离家出走了,家里人找了大半天,才从表妹同学家把人接回来,被带回家时,那女孩依然满脸不情愿。后来,问到她为什么...
2025-11-0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