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我爱你,但我更想逃离你” | 被诅咒的性单恋者,只能孤独终老吗?

2025-11-06 心理健康
【摘要】:你有过“喜欢一个人,但却想逃开”这样心口不一的经历吗?最近有看到一位读者留言。说自己好不容易有一个有好感的男生,也和对方在微信上互动了一段时间,只是当男生传达出

你有过“喜欢一个人,但却想逃开”这样心口不一的经历吗?

最近有看到一位读者留言。

说自己好不容易有一个有好感的男生,也和对方在微信上互动了一段时间,只是当男生传达出愿意进一步发展关系时,她却退缩了,不想再联系。

这样的经历,在她的生活当中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像是被诅咒了一样。

“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是不是很渣啊”、她无措地问。

生活中我见过类似“撩完就跑”的案例。

对方并不是那些玩弄感情的“渣男”、“渣女”。

只是他们明明渴望着一段亲密关系,但真的当爱情来临时,却缩进壳里,本能想逃离。明明怕孤独终老,却排斥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针对这种行为,有人做了个精辟的总结:“我爱你,但你千万别爱我”

那为什么会如此呢?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性单恋”状态。

01

看似“独立”的TA,却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性单恋它并不是一种性取向。

只是面对关系的一种“逃避”的行为模式。

就像电影《在云端》的主人公瑞恩,就是“性单恋”的典型。

他每天为了工作到处飞,一年到头来不到50天的时间是可以呆在家里。

这种工作上的忙碌、奔波,对于有的人来说也许是逼仄、喘不过气的。

但对于瑞恩来说,待在家里那些时日才是他的噩梦。

工作反而成为了他逃避关系的慰藉。

年过40的他,从来没有谈女朋友的心思。对待家人,也能避就避。

后来,他有了个固定的炮友,对方很漂亮也对瑞恩有好感。

有同事问瑞恩:你就没有想过稳定下来?

瑞恩拒绝了,他拒绝进入一段深入且稳定的亲密关系。

同事对他说:“你这样的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

“性单恋”的人,就像在他人与自己之间竖起一道屏障。

在有些人眼中看来,他们很独立,不需要依托任何的关系。

但仔细深究,看似“独立”的他们,却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02

完全的情感独立是一个骗局,背后藏着什么?

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曾说:

“完全的情感独立是一个骗局,TA其实是一种具有不安全感的回避型依恋!”

这种“不安全感的回避型依恋”是如何形成的?

一部分,可能来自后期。

我们在关系中曾受过伤害,导致不敢再轻易触碰。

另一部分,可能来自早期的生活经历,也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如果一个孩子,有一对能及时、适度回应TA需求的父母。

在充足的安全感下,这个孩子他就会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认为世界和他人都是安全可靠的。

但反之,父母对孩子长期的忽视、否认。

需求一直不被满足情境下长大的孩子,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在这种信念下形成的防御机制。要么会让这个孩子成大后过度依赖一个人,拼命来索取安全感,要么是另一个极端,很难相信他人,变得疏远冷漠,害怕建立关系,这就是“回避型依恋”。

这也是为什么“性单恋”者在关系中,他们习惯拉开距离,不会表达,不会袒露心声的缘故。

这种“回避”背后,TA不是没有亲密关系的需求,而是“不敢”表达需求。

他们恐惧被伤害,被抛弃,不被认可。

就像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形象也很心酸的比喻。

当一只面包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真的很想要,但想到自己是一个从小吃糠咽菜长大的人,你会怀疑,我配吃面包吗?

他们担心真实的自己是丑陋的,不值得被爱,甚至是被嫌弃的。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远离,也不去靠近。

“自由独立”的表面之下,“我大概是个不配得到爱的人”或许是“性单恋者”的心声。

03

“性单恋者”如何自救?

那么,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性单恋者”倾向,该如何是好?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适当的自我暴露”,而不是用厚重的铠甲把自己包裹,充满对外界的防备。

虽然对于“性单恋者”,脱离自己的“舒适圈”,是件有压力的事。

但只有打开自我封闭的心门,新的事物才有可能走进你。

如何做呢?比如——

1.尝试去发现一直包裹着你的“铠甲”,它为什么会存在?背后的缘由又是什么?

我们可以留意下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

假如你意识到自己面对人际关系总有“回避”、“逃离”的动作,你不妨透过这些“行为模式”,问问TA:

你什么来到我身边的?背后藏着的是什么?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它带给我们的影响。

之前有一位读者向我讲过她的故事。

她也是“性单恋者”的一员,因父母常在外出差,小时候她鲜少有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回忆起来,就连同桌吃饭的次数,十根手指也数得过来。

长大后,她在关系当中也一直被人说“难以接近”。

就连相处多年的同居室友,都说她对自己,生分得像个陌生人。

从小“独立”惯了的她,有一次半夜胃病发作,明明疼得直冒冷汗,都把睡衣都浸湿了,都不敢把躺在隔壁屋的室友叫醒,帮忙送她去医院,而是独自咬牙忍耐。

后来,在一次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她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到的是小时候自己透过门隙,孤独地目送父母远行的场景。

这个场景一下子触动到了她,也让她觉察到了一些以往忽略的东西。

原来自己之前一直“不依靠别人”,背后藏着的是“不能”。

在父母缺席的童年里,她感受不到自己被爱,于是认为所有人都是不能依赖。

于是这份“不能”伴随着她长大,“独立”成为她的“铠甲”,也给她和他人的关系埋下一道巨大的沟壑。

真正的自由独立,是不会把“独立”和“依赖”完全对立的。

而表面的独立,背后一定有什么在驱动着TA。可能是恐惧,可能是“不配得感”。

发现TA,是改变的开始。

2.找到裂缝,尝试往前迈出一小步

当觉察到这些时,我们内心一直肯定、坚信的“信念”,会找到一个裂口。

就像,刚刚所说的那位读者。

当她觉察到自己的“独立”背后藏着的信念后,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些许改变。

比如说,当她看到别人朋友间可以喝着酒,毫无间隙倾吐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时,她感知到自己是羡慕的。

只是这份羡慕,以前被自己以为坚信的“独立”完全屏蔽掉。

但现在,那份根植在她心中的“独立”慢慢松动时,她开始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她是渴望的。

这份渴望,促使她往前走了一步,她尝试向同居的室友诉说今天发生的事情,当她的室友也向她回应和倾诉时,她感觉关系变得亲密、深厚了很多。

这种变化,让她有了意外的欣喜。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我们内心也一样,敞开一条缝隙,让别人进来,让封闭的自己走出去,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不必一下子迈出一大步。

从小范围、简单的、自己能接受的“暴露”开始做起,循序渐进。

如果这个过程,感到压力和痛苦,我们依然可以有选择地退回到安全领域缓解,允许自己小步小步的试探。

正如24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先生有句话我很喜欢:

改变不要太急,给点时间自己慢慢来。生命就像是开车,马上变道是不行的,你要先慢慢刹车,再转动方向盘。

最后,想告诉“性单恋者”的是:

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接纳的。

不要怕,改变需要一点破茧而出的勇气。

当你迈出时,或许你会发现:自己有了穿越伤痛的能量,它会成为你生命的礼物。

与你共勉。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4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16岁少女把亲妈囚禁致死,惊醒千万父母:为何父母的爱,却换来孩子的恨?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