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我被强奸了,他们都劝我原谅强奸犯”:比恶更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善良

2025-11-06 心理健康
【摘要】:所谓善良的边界,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愿,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强行干涉。我们既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伤痛,那么少一些指手画脚、越俎代庖。01我被教唆吸Du,你却让我嫁

所谓善良的边界,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愿,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强行干涉。

我们既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伤痛,那么少一些指手画脚、越俎代庖。

01

我被教唆吸Du,你却让我嫁给吸Du犯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懑。

看起来是一个“一笑泯恩仇”的温情故事,但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故事是这样的。

31岁的小刚是个吸Du犯,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一家KTV里当服务员。

在KTV里,他认识了小他一岁的小敏,两人相处过程中逐渐萌生爱意。

但小敏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恋爱会谈到进局子。

在小刚的诱惑和唆使下,小敏很快染上了Du瘾,也因此多次被警察抓捕。

警察的劝诫,加之被Du品支配的恐惧,小敏萌生了戒Du的心思,而面对曾经的爱人小刚,小敏也选择决绝分手。

“他是我这辈子最恨的人,我的青春和未来都被这个男人毁了。”

故事到这里,本以为小敏能够摆脱前任男友的阴影。

但后来,两人被安排在同一个禁Du社区戒Du。

再次碰面,小刚依旧对小敏穷追不舍,小敏不堪其扰,只好刻意躲避着。

这时一名95后的社工出现了。从小爱看调解节目的他,看到此场景,便想着要去帮助他们。

于是他和小刚聊聊后,多达9次登门小敏家,劝说小敏答应小刚的追求。

理由是:“小刚对你是真心的”、“而且结成伴侣会有助于戒Du”。

最终,在他极力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妻。

虽然中国有句古话叫劝和不劝分,但这则新闻还是让人气笑了。

假设小敏是你家的孩子,识人不清,交了一个吸Du犯,然后被教唆带坏也染上Du瘾,这样你还会把她嫁给这个男生,再次让悲剧重蹈覆辙吗?

如果站在小敏的角度思考,很多人都不会这么做。

02

以自我为中心的“善意”,会把善变成恶。

这个新闻令人愕然,但事实上此类毁三观的事件也并不少见。

之前有两档调解节目,因其奇葩的调解方式就被网友骂上过热搜。

他们做了什么?

其中一档,帮助家暴男寻妻劝和。

因丈夫酗酒、家暴、吃软饭还出轨,朱丽终于鼓足勇气逃离家庭。

但时隔15年,男方因突发脑梗而身体瘫痪。

于是节目组找到了朱女士的地址,带着男方上门,企图劝朱女士回到丈夫身边照顾他。

美名曰,帮助一个破碎的家庭和好。

另一档处理的方式更过分,让受害者和强奸犯和解。

一个94年的女孩遭受过多次熟人强奸,被迫生下三个孩子,但妈妈和外婆却任凭凶手出入家中,从未采取任何报警保护措施。

面对受过多次折磨,患上精神疾病的受害者,调解节目采取的方式不是帮她摆脱困境,而是找到强奸犯让他手写一份完全没用的保证书来“和稀泥”:

保证不再侵害女孩,不再做坏事;

每月支付赡养费600元。

节目最后,还打出「上户成功的女孩妈妈一脸阳光明媚」的字幕结束。

我想,这个结局开心的只是那些未经其苦的人,而不是真正的受害者。

她们的意愿从来没有被尊重,就像被强行架到火炉上拷,一次次再把伤口撕开,谁会愿意?

但旁观者看不到,他们只看到自己:我做了一件好事,我拯救了一个少女,我挽救了一个家庭,啊我是个善良的人。

这种自以为是的善,说到底就是“恶”。

03

“善意”也是有边界的。

善良这个品质很美好。

只是为什么有些「善」却成为了「恶」?

在《为何善意会伤人》一书中,作者认为:善良也是需要边界的。

因为,没有边界的善良很容易踏入“自我认知偏差”的陷阱。

一方面:容易把善意变成“自我感动式的付出”。

就像有一个段子所言:A喜欢吃苹果,B却给他买一筐梨。

在B的眼中,TA是为了A好,对方爱吃水果,他便尽己所能地给予。

可在A的眼中,B所给的,并不是想要的。

这时的B,便是被自我的“认知偏差”误导了,我以为这是为对方好,我以为这是对方想要的。

一旦对方不能接受,他便会走入偏执:“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不领情。”

这时往往会把善意变成一种负担,最后打动的只是自己,对方却只想逃离。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走入这样的误区。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情景便是如此。

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为了女儿英子全心备战高考,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天没亮就起来给英子炖燕窝,一心扑在女儿身上。可就是这样的付出,结果是女儿的一句歇斯底里:“我想逃离你”。

另一方面:容易把善意变成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指手画脚。

“爸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要学会感恩”。

“别人都和你道歉了,你就不要那么斤斤计较”

就像前面家暴男的例子,节目组来到女方家里,就是如此的姿态。

“人家大老远来道歉的,你连个机会都不给么?”

“为了孩子想一想。”

“你为什么不能勇敢地面对呢?”....

身为未经其苦的他们,企图用一句轻描淡写的原谅就想翻篇受害者所经历过的伤害。

谁给他们这样的权利呢?

我想起,在江歌案发生后1800天里,陷入悲痛的江歌妈妈,未曾放弃过为女儿讨回公道。但仍有不少的网友,劝江妈妈大度,劝她放下。他们希望江妈妈不要总揪着刘鑫不放。甚至,质疑她装可怜作秀。

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

“你讨厌江歌妈妈,你嫌弃她太难看,太狰狞,是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去面对她生活的地狱。

你的生活可以继续,但她的人生,只剩下一片灰烬。”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所谓善良的边界,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愿,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强行干涉,我们既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伤痛,那么少一些指手画脚、越俎代庖。

04

警惕成为“善意的施暴者”

在关系当中,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和陌生人的交集,我们在其中表达善意,而这份善意也能够被感受到、被接纳时,这才是美好的良性循环。

如何让这种美好发生?就需要我们在建立起善良的界线。

首先,看到对方的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句话我很认同:善良和爱的前提是能看见对方。

这个看见,便是尊重对方的不同和需求。

因此,当我们想要表达善意,不妨多思考一下:当我们做这件事时,是对方想要的,还是只是自己想要的?

比如多询问一下对方:

你喜不喜欢;

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需不需要....

而当对方明确拒绝时,能够放下自己想法,去选择尊重对方。

第二:跳出自我,换位思考

在NLP心理学中,有一个技巧叫“位置感知法”。

就是让一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上,以不同的思维思考,以此获取不同的资源和解决方法。

感知位置,我们一般常用的是前三个身份层次:第一身、第二身、第三身....

第一身:从“我”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

第二身: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第三身: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就像文章最开头小刚小敏的案例。

站在“第一身”的角度,两人因为自己的撮合组建家庭,社工感动于自己的付出,会觉得自己做了件“一笑泯恩仇”的好事。

但如果换一个立场。

  第二身:假如我现在是小敏,我好不容易能够下定决心想摆脱过去,却再次被推回,我会是什么感受,会不会不安惶恐?

第三身:假设我是小敏的父母,孩子识人不清,交了一个吸Du犯,然后被教唆带坏也染上Du瘾,这样我还会把她再嫁回给这个男生吗,他会给我的孩子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身份层次,带来的思考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时当我们这样思考时,就不会只沉浸在“自我感动”中。

愿我们不会成为“善意的施暴者”。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4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看完《女心理师》,我妈给我道歉了”:父母还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意识到自己错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