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王冰冰吐露心声:“我只是普普通通的社畜”最近,近期走红网络的央视女记者王冰冰,在某档节目中,首次吐露爆红后的心路历程。谈及自己突然被冠上“初恋脸”的标签,被...
2025-11-05
比起苛责不完美,我们更需要的是接纳和自爱。
接纳自己与他人,允许犯错,我们才能更自在舒展的生活。
01
为什么孩子不优秀,却让父母把尖刀对准了自己?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老师写下的故事。
初中刚入学时,他们班里来了个挺优秀的女孩。
而引起老师关注的是,这个女孩提交上来的每一科每份作业中都有其母亲写下的批语。
字很秀气端正,看得出来母亲对孩子学业的用心和操劳。
这位母亲同样很优秀,从事医院的工作,也参加过学校的活动,作为家长代表发言,知性优雅,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一切,都在初三那年骤然停止。
那一年,母亲向老师求助,自己和女儿总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孩子成绩骤降,突然变得不想上学,时常有情绪,也因此离家出走过。
她把孩子带去看心理医生,结论是有焦虑症和轻微的抑郁。
这一切,让身为母亲的她更加无助和焦灼。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她笼罩在里,无法挣脱。
一天晚上,因为孩子上学问题她再一次和孩子爆发争吵后,凌晨从家中一跃而下。
这一消息,令人沉痛万分。
也不禁让我想起,过去看过一则类似的新闻。
一位母亲因为6岁的儿子调皮捣蛋,不听自己管教,于是抄起水果刀连捅自己7刀。
那伤口让急诊医生都忍不住发怵:一般人捅自己2刀都受不了,她是如何对自己下如此狠手。
为什么孩子稍微变得“不好”,却让父母把尖刀对准了自己?
02
“共生”的母子关系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妈妈宋倩曾对女儿说过一番话,也许道出了原因之一。
“自从你到妈妈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
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
所以,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人生目标该是一致的”。
这种把孩子和自己当成是一体的亲子关系,恰恰是混淆边界的一种体现。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在婴儿期,孩子和养育者处于“共生状态”中,是因为婴儿无法独立,只能全然依赖养育者。
但随着婴儿期过去,孩子有自己的意志,这时健康的亲子关系该逐渐从“共生”走向“分离”。
只是仍有许多的妈妈,停留在共生时期,紧密的和孩子纠缠在一起。
于是这便会导致:
父母把所有的心思眼光聚焦在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事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事,承担孩子的喜怒哀乐;
认为孩子什么都做不好,需要自己的帮助。
孩子不优秀,便会焦虑万分,甚至会羞愧,将一切问题归结于自身“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这时不只是妈妈在负重前行,孩子也不可避免会生出逃离、逆反的情绪。
“我把你视作一切,付出所有,却换来你的憎恨”。一旦父母接纳不住孩子的“攻击”,挫败崩溃下是内心秩序的一点点坍塌,最后足以压死一个骆驼。
就像前文案例中提到的妈妈说的:
“这么多年我就是罩在孩子身上的穹顶,她很想冲破,现在她不想上学,我妥协了,她冲破了我,她赢了,我失败了。”
本该亲密无间的关系,却便成一场充满硝烟的战场,拼得你死我活。
03
父亲角色的缺席:三角关系坍塌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多数听到的都是“母子共生”、“母女共生”,很少听到父亲和孩子的。
父亲的角色,在很多故事里犹如隐身了一般。
在前文的案例里,同样如此。
父亲因为工作太忙,常常缺席女孩的成长轨迹。加之父亲对孩子教育向来提倡的是放养式,与母亲严苛式完全相悖。
无法提供陪伴、无法在孩子教育上统一战线,往往只剩下母亲一个孤立无援去面对孩子。
在心理学中有研究认为:不健康的母子共生关系,与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席有着很大的关系。
就像一个三角形。父亲缺席,其中一角面临坍塌,这时母亲和孩子的支点将会逐渐靠近,而两者同父亲的支点便会逐步远离。
整个家庭的三角关系就会趋向混乱,无法维持平衡。
但真正稳固健康的家庭三角关系,其实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父亲、母亲给孩子的情感和力量是同方向的,大小相等。
如此,孩子才能从妈妈身上获得母性力量,从爸爸身上获取父性力量,健康独立成长。
04
真正的爱,是父母爱孩子也爱自己。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或许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过去人们常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我们歌颂一个母亲的伟大付出。看到的是社会在教她们成为一个个“好母亲”、“好妻子”。但却忘了教她们“你该先关注自己、对自己好”。
对于她们而言,为孩子付出所有,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相反,在爱孩子的同时,能够多爱自己一点,这其实才是更重要的特质。
因此,我们要学会的,便是和孩子在自己空间里,彼此独立,各自强大。
具体如何做呢?
1、分清自己和孩子“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般只有两种课题:一种是「自己的课题」,一种是「别人的课题」。谁为这个结果负责,那这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说,孩子拖延、不写作业,不上学,是谁来承担后果?是孩子。
可是父母一着急,就各种催促、上手帮忙、焦虑不安,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
这时父母越过界限,孩子自然往后退缩,最后父母变得更焦虑,孩子也丧失了自主能动性。
2、学会求助和信任。
在家庭最常看到的现象是,妈妈总是一边埋怨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一边在看到孩子、丈夫做事时又嫌弃他们这也弄不好那也弄不好。
其实有时并不是丈夫孩子想当“甩手掌柜”,还是在一次次批判干涉下,他们的动力就被抹杀了。“你都替我做了,你都在嫌弃我了,我还做什么。”
因此妈妈们不妨多一些耐心和信任,给他们成长时间,相信他们可以把事情处理好。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黄启团认为:
我们想要一个人改变,首先要把这个人放在“对”的,而不是“错”位置上。
譬如,你想让孩子主动做家务,那么父母必须要让孩子在做家务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怎么来?就是先从他小小行为开始,对他欣赏,对他认可。
当他做的事被我们看见了,他就会产生愉悦感。为了得到这种愉悦感,他就会有动力不断重复这件事。
3、不必时刻苛求完美,放下期待
其实有无数的关系悲剧背后都道出一个真相:高期待。
期待伴侣能事事体贴;
期待孩子成龙成凤,优秀卓越;
期望自己是个“温柔的好妈妈”,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会无条件接纳孩子,能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只是更多时候,过高的理想值和过低的现实值往往存在落差。
满腹期待却一次次在失望和挫败中消磨,内心就像一只满身是刺的刺猬,不断在冲突消耗。
我想比起苛责不完美,我们更需要的是接纳和自爱。
比如:我们可以把理想值降低,
孩子考不到全级前10,那前50可以吗?
自己做不到一直温柔,那允许自己犯错,有脾气有情绪又有什么不对呢?
在伤痛过后,愿我们终将明白: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没有人是100分的。
现实中所有的无助和焦虑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孩子在一天天学习成长,父母同样也在学习成长。
以更开敞的心态容纳自己与他人,我们才能更自在舒展的生活。
孩子我爱你,但亲爱的自己我也爱你。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4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央视最美“初恋脸”王冰冰人设崩塌:对不起,我只是个普通社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01王冰冰吐露心声:“我只是普普通通的社畜”最近,近期走红网络的央视女记者王冰冰,在某档节目中,首次吐露爆红后的心路历程。谈及自己突然被冠上“初恋脸”的标签,被...
2025-11-05
01前两天,朋友Mandy在群里抱怨她的家公家婆。之前周六日,她和老公带着5岁的女儿回了一趟老家。小朋友第一次到乡下,看什么都觉得新奇,还认识几个玩伴,赖着不肯...
2025-11-05
作者:小璇01最近发生了一件,让人好笑又无奈的事情。我在朋友圈发表了一句关于秋天万物萧然的感慨。然后朋友就生气的找我了,说我这是暗示和她的感情变淡了吗。我很不解...
2025-11-05
01昨晚,看到大学同学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凌晨加班的照片。这已经是我连续10多天,看到她加班到凌晨了。就私聊关心她要多注意身体。话匣子一打开,才知道她最近正在为做事...
2025-11-05
01上周,亲戚家发生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他们发现,自家儿子小齐居然偷偷摸摸地盗刷了他们的血汗钱,用来给游戏充值,数额高达十几万。类似的事情在新闻上看过不少,总觉...
2025-11-05
01在后台,我曾经收到过一个读者小青的求助。她今年28岁,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还没有过男朋友。对于此事,她妈妈很担心。总是逼着她去相亲,但她觉得和这些男生,都没有...
2025-11-05
01前几天,和同学小鱼聊天,提起她家5岁的女儿。小鱼苦着脸叹气,说那孩子真的太“内向”了。每次她带着女儿出门,一见到外人,女儿就往他们夫妻身后躲,一副很害怕的样...
2025-11-05
“每个人都有愿望想要实现,当没有实现,人会觉得失望,认为神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只是不知道,若神满足所有人的每一个愿望,整个世界可能只用一天就毁灭了……”你可...
2025-11-05
01女子地铁被当众强暴,整车人沉默不久前,美国中心城市费城发生一个让无数人激愤的案件。一个平常的日子,女子跟同事喝了点小酒,尔后坐火车回家。没想到的是,灾难就此...
2025-11-05
01人们为何喜欢让自己忙起来?老同学C得了阑尾炎,我去医院看她,她向我大倒苦水。她勤勤恳恳多年,刚升职部门小主管,春风得意没多久,突然惊觉队伍难带。即便是受疫情...
2025-11-05
最新文章